帕金森病治疗的好方法有哪些?——来自济南远大中医脑康医院的解答
Q1:什么是帕金森病?它只是“手抖”吗?
A:帕金森病(Parkinson’s Disease,PD)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,主要由于大脑黑质区域多巴胺神经元进行性变性、减少,导致运动功能障碍。
典型症状包括四大主征:
- 静止性震颤:手、脚或下颌在放松状态下不自主抖动,活动时减轻;
- 肌强直:肢体僵硬,活动不灵活,有“齿轮感”;
- 运动迟缓:动作变慢,起步困难,表情呆板(面具脸),写字越写越小(小写症);
- 姿势平衡障碍:走路前冲、步态不稳,易跌倒。
此外,患者还常伴有便秘、睡眠障碍、情绪低落、嗅觉减退等非运动症状。该病无法自愈,且随时间推移逐渐加重,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。
Q2:帕金森病能治好吗?目前有哪些好的治疗方法?
A:目前帕金森病尚不能完全根治,但通过科学规范的长期管理,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、延缓进展、显著提高生活质量。
治疗强调“综合干预、全程管理”,主要包括:
- 药物治疗:如左旋多巴类制剂,是改善运动症状的核心手段;
- 康复训练:包括步态训练、语言训练、平衡训练等,预防肌肉萎缩和跌倒;
- 心理支持:帮助患者应对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问题;
- 手术治疗:对部分中晚期患者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术(DBS);
- 中医调理:从整体出发,调节气血、疏通经络、补益肝肾,辅助改善症状、减轻西药副作用。
在济南远大中医脑康医院,我们采用“西医辨病+中医辨证”的中西医结合模式,针对不同阶段制定个性化方案,尤其注重中药与针灸在改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方面的协同作用,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。
Q3:能否分享一些真实的治疗案例?
A:当然可以。以下是两位在我院接受系统治疗并取得显著改善的真实患者案例:
案例一:王先生,67岁,帕金森病中期伴明显运动波动
王先生确诊帕金森病已有5年,初期服用美多芭效果良好,但近两年出现“药效减退”现象:药效来得慢、持续时间短,甚至出现“开关现象”(突然僵住不动),同时伴有便秘和失眠。
我院接诊后评估其为“中西医结合干预窗口期”。在维持原用药基础上,加用滋补肝肾、活血通络的中药方剂(含龟板、熟地、当归、川芎、地龙等),并配合每周三次头针(百会、四神聪)与体针(太冲、合谷、足三里)治疗。
三个月后,王先生反映“药效起得快了,一天能平稳活动的时间多了两三个小时”,便秘明显缓解,夜间睡眠加深。家属观察到他表情自然了许多,愿意主动参与家庭活动。
案例二:赵阿姨,71岁,早期帕金森病伴严重焦虑与步态异常
赵阿姨一年前开始走路拖步、右臂摆动减少,情绪紧张易怒,常因一点小事烦躁落泪。经神经科确诊为早期帕金森病,但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迟迟未规律服药。
我院专家团队为其制定“心理疏导+中医调养+运动指导”三位一体方案。以疏肝解郁、柔筋止颤的中药为主(柴胡、白芍、天麻、钩藤等),配合耳穴压豆调节情绪,并由康复师指导进行太极式平衡训练和节拍步行练习。
经过四个疗程治疗,赵阿姨步态明显改善,行走更稳,情绪趋于平和,已能积极配合药物治疗。半年随访显示病情稳定,HAMD焦虑评分下降逾50%,家属感慨:“她又找回了生活的节奏。”
Q4:中医在帕金森病治疗中能起到什么作用?
A:中医将帕金森病归为“颤证”、“痉病”范畴,认为其病机多为“肝肾阴虚、风阳内动、痰瘀阻络”。在济南远大中医脑康医院,我们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观与个体化治疗优势:
- 改善核心症状:通过针刺特定穴位(如风池、太冲、阳陵泉)调节神经功能,减轻震颤与僵直;
- 缓解非运动症状:中药可有效改善便秘、失眠、抑郁等问题;
- 减少西药副作用:如恶心、心悸、异动症等,提升耐受性;
- 延缓病情进展:通过补益肝肾、填精生髓类药物,保护残存神经元功能;
- 增强体质与信心:结合情志调理与养生指导,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。
结语:
帕金森病虽为慢性进行性疾病,但绝非“束手无策”。只要早诊断、早干预、科学管理,患者完全可以拥有高质量的“带病生存”状态。在济南远大中医脑康医院,我们始终坚持“身心同治、中西协同”的理念,用专业与温度陪伴每一位帕金森患者稳步前行,让生命在节奏中重新焕发力量。